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李顺通书法艺术赏评-----寒藤挂古松

寒藤挂古松

                   ——李顺通书法艺术赏评

马向齐

李顺通先生的书法首次引起我的关注和兴趣,是在2006年。是年9月26日,任丘市政协隆重举办“庆祝建国57周年·李顺通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席沈鹏题写展标,副主席刘艺、旭宇题词祝贺。李先生时任市政协常委,已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那次展览,使我有机会仔细欣赏了李先生以隶书、行草为主的书法创作的全貌,获得了极大的艺术享受。其书颇有味道、有品头,具有独特的书法艺术视角,有一种笔墨精神在其中,观之令人感觉墨香四溢、心旷神怡,展现了李先生不凡的艺术功力。在此前后,李先生多次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重大展览并获奖;2005年荣获由全国政协、文化部、中国书协联合举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全国书法展和平贡献奖;先后在任丘市和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并应邀出访韩国、新加坡和台湾等地讲学办展,赢得了业内人士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赞誉及国内外书画市场的青睐,多幅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展览馆、博物馆收藏,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社会空间。

李先生受家庭熏陶,自幼痴迷书法,启蒙于乡贤。年轻时,他曾一度迷恋文学,有作品见诸报刊,后专攻书法,负笈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其隶书以《张迁碑》《衡方碑》《西峡颂》《石门颂》为基,他多年来孜孜不倦地汲取其中的元素,以此丰富自己的书法创作;同时,广临汉碑及帛书汉简、楼兰残纸,得其奥窍。其行草从“二王”入,下涉宋、明、清诸家。难能可贵的是,他较好地做到了入古出古不泥古,锲而不舍地以“春柳之渐染,似残雪之消融”探求书法艺术创作的新境界。

李先生的书法,不论是隶书亦或行草,用笔生涩老辣,格调高古,拙朴深沉,毫无轻飘浮滑、矫揉造作之弊端,有苍茫浑穆之气象,整体观之又给人以天然温润之感,意趣横生,古趣盎然,结体捭阖开张,拙中有变;流露出一股从远古洪荒而来的“籀篆”之余韵和殷周青铜金文的高古之大美,颇有“大匠运斤,巧夺天工”之气派。

李先生的书法,不仅讲究单字的美,而且很讲究章法和整体布局,非常注重字与字之间的关联互动,字与字之间变化有致、相关有情、顾盼自如、交相辉映、气象雍容、神理俱佳,于整体架构中体现出了一种美学情怀,有大自然与生命相通的韵味。书画批评家刘工醉说:“书法作品,不以单字的美为标准,而是全篇为整体。字体的大小搭配、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行距之间的呼应与谦让、字与字之间的关联、全篇章法的安排和气韵的贯通,皆起着关乎成败的作用,而不是片面地去追求每一个字的完美和独立。”斯言诚哉!李先生的书法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其书法不仅仅是单个汉字书写的技巧,而是一种汉字组合的审美。河北省书协的老师们评价李先生的书法时说:“如果遮盖起来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很难推断出下一字怎么写,下一字的写法常常出乎意料,但看完整幅作品后,整体观之又觉得非常协调、浑然一体。虽然无色,但有图画的灿烂;虽然无声,但有音乐的和谐。”这个评价是很到位的,准确揭示出了李先生书法艺术的一大特色。

李先生的书法,不属雅俗共赏的风流妍美的作品,不是应用型、实用性的,是不能用来应酬婚庆嫁娶文书之类的;乍一看,其线条和结构不太“秀”,而有点儿“拙”,但仔细观瞻、反复玩味,方能发现内在质地的美,方能发现这是一种“古拙”和朴拙率性的艺术风格,方觉越看越有品味,越看便越发现拙后深藏的丰肌秀骨和文质彬彬,越看越觉得有一股浓郁朴茂的书卷之气充盈在字里行间。可以说,其字是一种文化字,是书法与综合文化素养的有机融合,是多年潜心修为、多方涉猎、厚积薄发的结果,决非这些年来书法界盛行的抄袭、模拟、雷同、刻意做作的东西,决非邯郸学步,千人一面,投机取巧的“跟风式”创作。这一点, 与李先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很有关系。他是一个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人,在书法创作之余,他染丹青涉鉴藏,且在历史、古文字、文学、篆刻、楹联等诸多领域均有研究。他还是一位藏书家,到目前藏书1万余册,早在1999年就被评为沧州地区个人藏书第三名。所有这些,都为他的书法增添了文化底蕴和书卷气。在他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之后,又相继被吸收为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书画鉴定委员会顾问。

在谈到自己的艺术主张时,李先生说:“一个书法家的创作应该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其作品风格也应该是综合知识、文化修养和技巧锤炼的自然流露。非刻意;否,则匠也。”“读书、收藏、写作,会给书法艺术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他的书法作品,正是他这一艺术主张的生动体现。古往今来,凡大艺术家,鲜有精通一样者,大多一专多能。任何一种艺术种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著名作家张贤亮在谈到书法创作时曾说:“书法家的正确定义不仅是掌握了书法这门技艺的人,更是能将形式与内容完全统一的人。这考验的不仅是书写者的文化底蕴,更考验书写者的文化素养。否则那些作品只是具有一定审美价值,却没有体温的物件,就像橱窗中穿着华丽的模特儿,不是血肉之躯,不能给人以亲切感。”李先生的艺术主张和张贤亮先生对书法的看法是一致的,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好的书法背后,都承担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含量。中国画或书法,都是“综合艺术”。画家不应是画匠,书法家不应是写匠,不能只懂一门、一派、一种方法,要有广博的人文修养,否则,只会写字,只会画画,作品就缺少筋骨,缺少灵魂,缺少文化气息。

李先生的书法作品所迸发出的天然华彩,使他与同时期的书法家们交相辉映,透射出当今书法艺术的现代求索与个体精神。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言:“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愿李顺通先生常有“散怀抱”。

这些年来,每观李先生的的书法,我总是想起晚唐五代诗人韩偓对《石门颂》的那个非常形象的评价:“寒藤挂古松”。李先生的书法已明显地呈现出这一特色。

                                     2016年12月27日

 

 

上一篇:杨长喜----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研修班
下一篇:邓博文先生其人其画------《胸怀传统
版权所有:兰亭艺术网